<
    也有不少人起了心思,也想开一个一样的铺子,只是一辈子都没去过几次镇上的人,也不知道哪里找门路,再说,不是每家都出得起本钱的,也只能眼看着他们家轻松赚大钱,心里不住泛酸。

    一整天,周琳一大家子人从老到少都忙忙碌碌,等送走最后一个买东西的人,都已经筋疲力尽,但是等到看到一堆数目客观的铜板时,都笑得合不拢嘴,浑身像打了鸡血,瞬间精神抖擞起来。算了算,除去本钱,今天赚了三四百文钱,这还是打了折的。

    李氏捧着一捧铜钱晕陶陶地说,“这要是没打折,得赚多少啊?”想着还有点肉痛。赵氏却笑自己嫂子不知足,“要不是二丫说打折,你看还会不会来这么多人,都是惯会占便宜的。不信你看,这买了一遭,估计十天半个月都没多少买东西的了。”

    果然,一直到月底,一天里能有三两个来买东西的就算不错了。周家人也从开业那天的喜悦中回到了现实,尤其是周老太太,看着花了大钱买来的东西积在房里,总担心会砸在手里,花的银子打了水漂。

    一开始出主意的周琳也只能一遍遍劝老太太,“大家买的东西总会用完的,还有一些之前不知道消息的,慢慢也会来的。到时候就能稳定下来了,一天赚个三五十文钱还不是轻轻松松?您就别着急了,耐心等着吧。”

    ☆、第18章 四月野菜鲜

    等到周家杂货铺每天稳定收益三五十文钱时,全家人的心都放下了,就连周琳也松了一口气,毕竟她出的主意,全家大半的存钱都投进去了,要是真不赚钱,她还真有点承受不住这后果,所幸她穿越后的第一个赚钱计划还是成功了。

    这时周琳才发现,已经三月中旬了,山野间、田地里、河沟边都长出了一丛丛鲜嫩的野菜。她想起小时候在乡下奶奶家采野菜的记忆,忍不住挎上小竹篮,拿起炒菜的铲子,约了梅子去后山采野菜。

    周奶奶看着孙女的全副武装,笑眯眯地说,“自从咱家吃得上饱饭,就没几个人稀罕这剌嗓子的野菜了,可别摘回来没人吃了。”

    那是你们做的方法不对,“等回来我自己弄,保准好吃,让你们吃了这多想下顿。”周琳信心满满地出了门,晚要是连个野菜也摆弄不好,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穿越人士。

    虽然话说得很满,但是周琳和梅子到了后山却遇到了一个难题,谁都不知道哪些野菜能吃,哪些好吃。周琳除了一个前世常见的荠菜,别的都不认识了,梅子更是几乎没有出过村子,家里有她娘的嫁妆,还有她自己刺绣的收入,也不用吃野菜。

    为了不空手而归,周琳厚着脸皮跟在同村的小姑娘身边,偷偷观察她们采的野菜都是什么样的。可惜没多大会儿就被人识破了。

    为首的大妮挖起一棵跟麦苗韭菜都十分相似的野菜,十分热心地指点他们,“二丫,这个麦苗菜吃起来也不比荠菜查,你们摘点回去滚水焯了,拌点蒜泥,可好吃了,要是滴两滴麻油更好吃了!”说完还舔了舔唇,可惜她娘轻易不舍得买麻油。

    对村里的小姑娘来说,常年埋头刺绣的梅子,一天吃得上三顿饱饭的周琳,是神秘又有点高不可攀的,因此难得有机会帮到她们,也忍不住有点小小的优越感,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指点周琳和梅子。

    “这个是野剌菜,听名字就知道啦,有点剌嗓子,但是回家炸一下,晾干后放到冬天,炖上几块肉,也很好吃。”燕子指着周琳脚下的一种野菜腼腆地说道。

    “还有马齿苋……”“蕨菜……”“清明菜……”

    周琳第一次知道能吃野菜还有这么多种,眼里应接不暇,手下忙个不停,小铲子挥得呼呼作响,十分起劲儿。

    梅子的表现比周琳还不如,她常年被许氏关在家里,这段时间才有机会多出几次门,可除了梅子,她也不知道要找谁一起玩,偏周琳最近家里事情比较多。采野菜对她来说更是新奇,又认识了几个小姐妹,激动得脸都红扑扑的,裙角都沾了泥土都没发觉。

    等到回家时才发现,两个人采的野菜太多了,小篮子根本装不下。尤其是梅子,采了野菜回去也上不了桌,许氏是不吃这些的。最后还是把多出来的野菜分给了指点她们认识野菜的“小老师”,梅子则干脆直接留在周琳家吃饭,也好尝尝自己采的野菜是什么滋味。

    赵氏看到小姐俩采回来的野菜,十分不相信她们,又仔细翻了翻,把其中和野菜相似的杂草挑了出来,才把野菜都择了洗净,“剩下的就交给你们俩了,我们今晚就等着吃现成了。”

    周琳决定做个全野菜宴,挑了荠菜出来准备包个荠菜饺子,麦苗菜拌上杂粮粉上锅蒸了,还有嫩蓬蒿,蒲公英凉拌了就行。最后清明菜洗净切碎,打上两个鸡蛋,撒点盐,(可以没有别的调料做了粑粑,不然味道会更好),加点面粉搅成糊糊,煎成两面金黄的粑粑。

    等到野菜全宴上齐,尝了几口味道后,就只见筷子挥舞,不见一个人出声。就连向来矜持的梅子都一直没停住筷子,自己采的野菜吃着就是香,当然,周琳的好厨艺也很重要。恰好,周琳也是这么想的,看大家吃得这么香,心里又得意又自豪,自己真是太能干了。

    等到吃饱喝足后,周鑫摸着滚圆的肚子跟自己娘说,“还是二姐做的饭好吃,野菜吃着都这么香,娘你得跟二姐学学了。”

    李氏笑骂了一句,“小兔崽子,也没见我做饭时你少吃一碗,不满意老娘我的手艺,就把吃我的饭吐出来。”回头又跟自己婆婆说,“还别说,二丫就脑子就是好用,光野菜就能整出这么多花样。”

    “也别怪金子,就说我今天吃了二丫这野菜宴,明天轮到你们妯娌两个做饭都不知道能不能吃得下呢。”周奶奶也开起来玩笑。

    只有赵氏微皱着眉头,“好吃也好吃,但也太不会过日子了,这一顿光油盐和面粉用下去多少,算下来不知道要花费多少。”

    周琳这才想到现在是古代,自家还是刚解决温饱的二等农户,不免惭愧,都怪自己一高兴就忘形了,回头看才发现自己这一顿饭用掉的油都是自家半个月的用量了,更不用提还有精贵的面粉了。

    看着小侄女霜打了的茄子一样沮丧,周德全看不过眼了,打着圆场说,“这不是今天新鲜嘛,偶尔这么吃上一次也挺好,也算打打牙祭了。再说家里的铺子每天都有不少进账,这可都多亏了二丫。咱们辛苦赚钱,不也是为了吃好喝好,过得舒坦吗?”

    “你就是太仔细,东西都吃到肚子里了,又不是糟践了,孩子也是好心表现一下,你不夸两句也就算了,还反过来责怪她。”周奶奶看不过去了,孙女弄点好吃的,又不是一个人吃了,都享了口福,难道还是孙女的错不成。

    周爷爷更是用实际行动表示自己的支持,“我看大人孩子都爱吃着呢,回头我再背一袋子麦子去磨了,油自家进的货里就有,不就这点东西,管够。”

    周琳亲爹更是心疼女儿,只是毕竟没有分家,他也不好明着支持偶尔有点败家的行为,见除了因为立场不太好说话的妹子一家,大哥和大娘都开了口,才跟着说,“可不是,换个人就是给她这些好东西也做不出来什么好吃的,也就我们二丫手艺好,只要不天天这样吃,就没什么大不了的。”

    赵氏这时也不说什么了,毕竟没有分家,一家子住在一起,现在还有小姑子一家,要是行事落了话柄,难免没有摩擦,不过还好周家人都通透,不在意这些,眼下倒显得自己像个小心眼的后娘了。罢了,她也不管了,“既然都这样说,就让二丫隔三差五给大家表现一下自己的厨艺吧,能者多劳,我和嫂子也歇歇。”

    得到家人的支持,周琳更是热衷于采野菜了,成天不着家,只知道往后山钻,惹得赵氏一再叮嘱她不准进深山,免得被狼掉了去。这倒不是哄孩子的瞎话,后面深山里是真的有狼,荒年没有东西吃的时候还会下山到村子里找食物。

    周琳自然也不会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,她都和村子里的姑娘一起在挨着村子的几个小山包上采野菜,不过现在她都尽量做些用料简单的菜式,也免得她娘都担心周家被要她吃空了。

    ☆、第19章 楚不就

    野菜也就三四月里最是鲜嫩可口,周琳生怕错过这段时间,每天吃了早饭就进山,家里野菜堆了一堆又一堆,吃不完的就滚水炸了晾干,随吃随取。

    这天周琳跟往常一样奋力挖着野菜,却听到堂弟周鑫站在山脚下,双手拢在嘴边对着上面大喊,“二姐,你下来一下,我有事找你。”

    周琳纳闷地放下铲子,拍了拍手下山,到了堂弟跟前问他,“有什么话不能直接说,还要我过去?”这样神神秘秘的,不知道在搞什么。

    “二姐,有人给了我好处,要见你呢,快来这边!”周鑫一边挤眉弄眼,一边引着她往小山的背阴处走。周琳却不动,“不说清楚是谁找我,我是不会去的。”她担心堂弟被人哄着来骗她。

    不过显然十二三的男孩子已经有了判断力,周鑫并不是被一块糖就能哄骗的小孩子,“是我姐夫,要是别人我会帮这忙吗?我又不傻。你快去吧,我看他提了一个布兜子,不知道装的什么,是送给你的。”

    周琳听到是蒋福生来约她,还以为这木头终于开窍了,要跟她来个花前月下?结果等她在一丛灌木边见到他,只听他说了一句话,就知道自己先前还是太甜了……

    “我听说最近你经常在山里挖野菜,想着你是爱吃这个的。我家门口有两棵楚树,结了不少楚不就,这个比好多野菜都好吃。”蒋福生一直低着头看着自己的脚尖,直到说完了话,借着递东西的机会才看过去:小媳妇又大了一岁,更好看了,轻薄的春衫下,已经有了玲珑的曲线,看得他一阵耳热心跳。

    周琳接过少年递过来的布兜,心情复杂地打开看了看,果然是楚不就,她还是前世**岁那年吃过一次,因为外形很像青色的毛毛虫,她印象十分深刻。当时她还很害怕,但是当妈妈裹上面粉油炸了之后,禁不住诱惑的她尝了一口之后就爱上了,口感十分像炸小鱼,但是又少了几分腻味,更加爽口。

    只是,她这段时间疯狂挖野菜的行为已经传到了隔壁村公婆家了?(她并不知道这只是某人比较关注她才发现的。)这还没嫁过去估计就给人留下了一个吃货的印象,也太丢人了吧?想坚定拒绝,挽回自己岌岌可危的淑女形象,又抵挡不了美食的诱惑,她的选择困难症又发作了。

    粗枝大叶的少年不理解女孩子这点关于面子的小心思,见她看了一眼就犯起了难,只以为小媳妇是不喜欢,又不知道如何拒绝,殷切地解释,“怕是你们村里没有这个,你别看它样子不大好看,但是真的好吃,回去蒸了煎了都好吃的,我从小就最爱吃这个了。”

    看蒋福生很怕送的楚不就被退回去的样子,周琳狠了狠心,还是果断收下了,“不是,我很喜欢,刚才只是在想怎么做,还好你提醒了我”。她告诉自己,权当日行一善,不能伤了一颗纯朴的少男心。虽然楚不就也很好吃就是了,但,这只是顺便罢了,她才不是吃货呢。

    蒋福生看小媳妇收下了,脸上的笑容比这春日近午的阳光还灿烂,随后又从怀里掏出一个木雕的小玩意,“之前那个小兔子是你的属相,这个是我的,你能收下吗?”

    周琳接过来一看,发现是一只小老鼠,兴许是为了迎合女孩子的喜好,并没有老鼠那种狡诈的感觉,反而有几分憨意,看久了也有些莫名的可爱。“原来你属鼠的?”她问,有些没话找话,他大她三岁,属什么一算就知道了。

    “是啊。我想明年才能娶你回家,想让它陪着你,就当我在你身边一样。”难得说情话的蒋福生越说声音越小,头也慢慢低了下去,但是通红的耳朵还是暴露了他的情绪。

    窘迫的蒋福生正不自在自己的大胆唐突,却错过了小媳妇此时的美态,十四岁的少女脸上就像这山间的桃花粉红一片,羞煞春光。

    “二姐!走啦,要吃午饭啦!”不远处周鑫的喊声惊醒了好像玩“123木头人”的两个呆头鹅。周琳慌张转身,丢下一句话,“我要走了,你也赶紧回吧。”说完顾不得矜持就一路小跑走了。

    周鑫看到堂姐就一顿抱怨,“早知道就不帮蒋福生见你了,这半天还不回来,要是你被他占了便宜,家里人还不打死我。二姐你也是,拿完东西说两句话回来就是了,还跟他单独在一起那么久,还好我看着时间差不多就叫你了。”

    周琳这时已经平复了情绪,假装淡定地说,“就他老实得跟个二傻子一样,还能干出什么事,再说不是还有你放风吗?”说完就解开兜子转移话题,“他特意送了楚不就过来,晚上回去煎了吃。”

    都说物以类聚,周琳这个吃货的堂弟显然也是个同好,“哎呀,原来是楚不就,有两年没吃了,这一说还真想得慌,等什么晚上,现在回家估计还没做饭,正好中午就吃了。”

    心动不如行动,两个吃货紧赶慢赶回到家,果然赵氏和李氏刚开始忙活。赵氏看到周琳倒出来的楚不就非常惊讶,“这山里还有楚树?之前怎么没发现?”

    周琳听到这话脸一红,扯着衣角小声说,“是蒋家那个,他送来的。”李氏哈哈一笑,“二丫,跟伯娘说说,那个他又是谁?”

    周琳不自在的翻捡着楚不就里夹杂的碎叶子,不敢接话。只是翻了半天,什么也没找到。早知道楚不就必须用手一个个小心摘下,不然就散了,蒋福生因为要拿来讨她欢心,更是仔细,哪里会容许有碎叶子杂物在里面。

    赵氏却有些纳闷,“好端端怎么想起送这个给你?”周琳不好说是她挖野菜狂人的名头都传到婆婆家那头了,假装无辜,“我哪里知道,送来了吃就是了。”

    只是一点春天的野物,赵氏也没追究到底,快成婚的两个人,偶尔见上一也没什么。只是到底还是叮嘱一句,“以后他但凡私下找你,必须要有家里人在边上,女儿家总是容易吃亏一些。”

    周琳自然知道在古代名声对女孩子有多重要,虽然相信蒋福生是个正经人,还是决定下次他要来还让周鑫放风,堂弟还是靠得住的,上午那会儿不就恰到好处地解了围吗?想想当时两个人不说话呆呆站了半天,就觉得不是一般的傻,果然一恋爱智商就下降吗?

    等到中午煎好的楚不就上桌后,很快就被抢光了。不知道是因为穿越后好吃的有限,还是这原生态无污染的野味更好,周琳只觉得嘴里的楚不就比记忆中还要好吃,也许,还是因为里面有某人的心意吧。

    周奶奶看着一桌人意犹未尽的样子,说起了一件事,“原本咱们院里挨着前面老铁家屋根子那边,也有一棵楚不就,长得老好了,要是留到现在,不知道能结多少果实呢。”说着看了周爷爷一眼,“都是这老头子,非说那树占地方,就砍了。”

    周爷爷却不服气,“那地方现在不是盖了杂物房吗?要不砍了树还能有现在的铺子?你们是吃这点东西,还是想开铺子?”老头儿扫了眼儿孙,大有你们说想吃就拆了铺子种树的架势。

    都不傻,比起铺子,楚不就根本不重要好嘛。这样一想,周爷爷这样说完全没毛病好嘛。再说就算家里没种树,不还有人癫癫来送上门吗?周家人完全没想到,一年后抱得媳妇归的某人再也没有送楚不就来——真正想送的人已经被自己搂回窝里了好嘛。

    ☆、第20章 书包和进学(修)

    收了人家两个木雕,吃了一兜子楚不就,周琳难得有点不好意思,自己也就送年礼的时候给他做过一双鞋子,而且只是亲手做的鞋面而已,鞋底还是她娘提前纳好的。想到蒋福生最近经常在镇上做活,还是给他做个单肩的包吧,还可以斜挎,带些东西也方便。

    一个包用不了多少布,家里过年做新衣服还剩下不少碎步布,周琳问赵氏要了过来,准备做一个撞色拼接的“时尚”挎包——其实是没有现成的整块布罢了。

    虽然都是一些碎布,但是还有不少用处,赵氏不想给闺女糟践了,“你要碎布是想做什么?你的喜服还没裁好呢,这个月净惦记着挖野菜了,一家人的脸都要吃成绿的了。”

    “我想做个挎包给蒋二,好歹他也送了不少东西过来,我总得意思意思,做点东西回过去吧。等这个做完我就裁喜服,梅子还要给我绣点花样呢。”被打趣多了的周琳提起未婚夫和嫁衣丝毫脸不红心不跳的。

    “你这些碎布头子能做啥?纳鞋底啊?”赵氏有些纳闷,闺女也不太会纳鞋底啊。

    “我做好了您就知道了,现在保密。”周琳揣起碎布就溜进周奶奶屋里,神神秘秘开工了。一边做还一边还叮嘱奶奶不管看到什么都不要说。

    周奶奶乐呵呵地答应了,不过刚看了一会儿,她就明白其中的名堂了,“别说我二丫不善针线,我看这心思倒是挺巧的,这个包还能这样做,倒是节省又好看。”

    这些碎步在家里也就能纳个鞋底,大些的还能做个鞋面,别的就没有多大用处了,就算去店里买布,大块的布和布头子价钱也差多了。要不说人老成精,只看了几眼,老太太就看出了其中的门道和背后的好处。

    因为没有多少技术含量,周琳一个上午就做好了一个挎包,看了看成品,自觉很满意。虽然拿好几块不同的布拼成,但因为染色技术的稀缺,百姓家的衣服颜色大多都很暗淡,颜色种类也不多,看着倒不花俏,男人背着也合适。

    等赵氏看到女儿献宝时,也吃了一惊,没想到还真能让她捣鼓出来一个能用的东西。正好给女婿送过去,也让蒋家看看自己女儿的心灵手巧,也能再高看她一眼。谁家公婆都是喜欢巧媳妇的。

    挎包是做好了,周琳却不知道该怎么送过去,主动约他见面未免有些不矜持了,但是她也想问问蒋福生最近在镇上都做了什么,看能不能帮他一把,好歹他也是为两个人的将来努力呢。昨天见面只顾着害臊,倒忘了问他。

    虽然决定找堂弟约他出来,周琳倒不着急,不然人家昨天送了东西过来,自己隔天就巴巴送了回礼过去,不就显得太看重他了?男人还是不能太惯着了,还是要抻抻他才好。

    周琳和堂弟商量三天后约蒋福生去后山见面,把包送给他。周鑫却趁机提了一个要求,“二姐,找我办事自然没有问题,但是你得给我做一个一样的包。”他眼馋二姐做的挎包多时了,他娘又不愿意费力给他做,正好周琳有事求他,就赶紧求了二姐做给他。

    “给你做个包倒是不费什么,但是你要这包做什么?背着上学不成?”周琳这才想起家里除了大堂哥上过一年私塾,认得一些字,其他人都是文盲,我的天,这真是个恐怖的事实。

    “二姐说什么笑话,我才不要上学呢,大哥上了一年,虽然认得几个字,但束脩可出了不少,花费太大了。”周鑫想起大哥上学那一年,家里明显难过了不少。

    周琳这才知道,在古代,读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。不过现在家里条件好了一些,让周鑫去读两年书倒也供得起。他年龄不小了,考功名什么的也不现实,但是能学点东西,明白些道理,也是一件好事。再不济也能跟石头哥一样,会些算术,找活计都容易得多,工钱也比别人高些。

    晚上在饭桌上,周琳跟全家人说了想让周鑫读书的事情,还拿了周磊举例,“咱们家越过越好了,将来多攒些钱还是要在镇上开铺子的,到时候除了石头哥,其他人连大字不识几个,账目也算不清楚,被人骗了都不知道呢。”

    周德山家自然没有意见,闺女说得也有道理,再说了,大房日子好了,宝儿日后也有个依靠,女儿总要嫁出去的,儿子还是要有兄弟帮扶的;娘家日子过得好,周雪莲只有更高兴的,而李氏两口子自然是更不用说,一时间,十几只眼齐刷刷看着一家之主,看得周爷爷压力山大。

    老头儿捻了捻山羊胡子,多感受了一下被众人瞩目的感觉,不紧不慢地说,“金子年龄大了些,又是个调皮的,虽然也是个机灵的,但是恐怕读起书来坐不住啊。”

    一时间全家人都很失望,只有周琳眼睛亮晶晶地盯着爷爷,“然后呢?爷爷您既然同意就直说了呗。”问完全家人又抬起头看过去,周爷爷对小孙女的拆台也不生气,继续说,“我看金子是个活络的,就跟二丫说的,找个专精算术的先生好生学上两年,将来在镇上开开了铺子也好做个掌柜。”

    李氏这才放下心来,赶紧提点儿子,“去了学堂要好生读书。为了你家里老底都要掏出来了。”周德全也接着威胁,“要是调皮捣蛋不爱学习,小心回家棍棒伺候。”

    周鑫看上学的事情已经铁板钉钉了,也只能认下,不过他还是高兴能去上学的,毕竟在村里,能进学的一把手都能数得过来。

    一家人都高兴着,只有周雪莲有些黯然,小三儿倒正是能进学的年龄,但她自己都是寄住在娘家了,也不好提这事。知女莫若母,周奶奶第一时间发现了女儿神情的不对劲,略一思索就知道了怎么回事。

    “杂货店也有雪莲的一份子,现在看店的也多是她和几个孩子,每个月也有些进项,再供个孩子读书也没有问题,我看把小三儿也送去学堂吧。”周奶奶替女儿提议。

    周琳这才想起忽略了姑姑家的几个孩子,也是这几个孩子太懂事,就连五岁小四妞都不闹人,经常主动要求照看宝儿,明明自己还是个孩子。忍不住开口帮腔,“我一直都羡慕石头哥能认字呢,就让小三儿也去学堂吧,回来还能教我和二妞四妞,一个人的束脩教四个人,再划算没有了。”

    她这段时间已经发现了,这个名为庆的朝代类似宋代,从春联上的字就能看出比较接近繁体字,她也能认个七七八八。现在刚好也能把自己认字的事情过了明路,还能对照着多认一些字,她是不想做个半文盲的。

    赵氏向来是个心肠好又大度的,自然不会说什么。就连李氏都没有意见,小三儿在家也帮不上太多忙,束脩大部分也是小姑子出,万一大小考个功名,也是全家的荣耀。既然没有人反对,周鑫和小三儿上学的事情就定下了。

    为了小三儿也要进学,周琳又赶出了一个书包,因为小三儿年龄还小,特意做成了双肩背的样子,喜得小三儿一拿到手就背着在村里转了几圈,惹来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羡慕的目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