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t9b3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三国之谍行天下 > 第379章 王佐之才的计策
    科举制?

    荀氏叔侄和韩冲都是一脸的茫然,显然是不懂韩涛所说的意思,只能期待着他给出更多的解释。

    “所谓的科举制就是通过分出科别提出问题进行考试,根据成绩来选拔人才,所以叫做科举。”

    “这种科举的取士权归朝廷所有,允许民间各类人自由报考,分文科、武科。无需任何人的举荐,无论出身,都可报名。”

    韩涛所提出的科举制正是中国历史上自隋朝开始到清朝,经历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。

    这样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,能够延续千年,自然有其的优势和特点,也是在封建王朝更容易推行的。

    荀氏叔侄和韩冲听着韩涛的解释,都露出了惊愕的神情,都觉得他的想法太过奇妙和匪夷所思。

    “现在朝政腐败,不适宜在全国各地进行大面积的推广,但我们可以现在洛阳开展,由朝廷发出招贤令,讲清科举报名的条件和考试时间。”

    “等到考生到齐,由朝廷指定清正廉明者担任考官,从中选择出人才加以录用。”韩涛进一步说着自己的设想。

    “主公的设想很好,但如今天下动乱不断,若是中原一带的州郡的名仕武人,或许还方便赶到洛阳应试,但边远州郡,得到消息就要数日,再赶来洛阳,会有诸多不便。”荀彧向韩涛提出了他的顾虑。

    “文若所言极是,我刚才所说的只是现今试行的方式。待到吏治整治好,天下也归于平定,这科举制就要分发下去。”

    “分为县试、郡试、州试,经过层层选拔,最优秀者才到洛阳来进行会试。”

    “之所以现在不推行,主要就是考虑朝政腐败,各州、郡、县官员极有可能借科举之名收受贿赂,结党营私,才将科举暂时集中在洛阳。”

    韩涛回答着荀彧的问题,消除着他的顾虑。

    “主公所虑极有道理。目前的情况下,的确是先在洛阳推行,更为合适。”

    “虽然这样做,会损失一些人才的到来,并比起察举制,已经是给朝廷更多发掘发现人才的机会,也可以使出身寒门的人有机会入仕。”

    荀攸思索后,首先对韩涛的提议表达了赞同。

    “兄长深谋远虑,科举制的确是可以更为广泛地选拔人才,实在是高明的举措。”韩冲也是忍不住连声赞叹。

    “主公的想法极好,若是真能将吏治整顿好,如主公设想,在各州郡定期考试,层层选拔,才能确保人才没有遗失。”

    “也才能确保科举的公平,公正,公开。”荀彧也对韩涛的想法大加赞赏,随后又提出了自己的担心。

    “文若所虑也是我现在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,我已经安排满宠专门去调查整治贪官污吏。”

    “但大汉的腐败早已根深蒂固,整治吏治必定要经历长期且复杂、艰难的过程才能实现。”

    “满宠所能整治的是枝叶、树杈。但大汉朝政腐败的根源还是在已经深入地底的何氏、董氏等外戚,还有十常侍的身上。”

    “只有将他们彻底铲除,才是斩掉了贪官污吏的保护伞,才能真正开办科举,施行仁政,平定叛乱、中兴大汉。”

    韩涛心里很清楚整治吏治推行科举,任重道远,绝非朝夕之功,尤其是要挖掉宦官外戚和士族的势力,更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。

    想到这里,他忍不住发出了一声轻轻的叹息:“在邯郸的时候,其实是有机会可以拿下何进,只是因为证据不足,才错失了良机,实在是一个巨大的遗憾。”

    “主公也不必为此事烦恼,其实现在没有证据,不代表我们不可以自己制造证据。”荀彧却在这时淡定地提醒着韩涛。

    “大汉初年,陈豨反,高祖出征,吕后借口韩信要反,命萧何诱杀韩信长乐宫室,之后夷灭韩信三族。”

    “吕后当时拿出的证据可充足,可足够服众?”

    “主公需要的只是一份可以安抚天下,诛杀何进的理由。此时他已有反心,以主公的才智,制造出何进谋反的证据,绝非难事。”

    荀彧继续举例说明向韩涛补充着自己的想法。

    荀彧的提议,让韩涛瞬间茅塞顿开。

    在中国的历史上,无数帝王斩杀重臣的时候,又有多少是有真实证据的?

    朱元璋杀胡惟庸和蓝玉,都是定义为谋反。

    但明眼人都知道,他杀蓝玉是因为太子朱标的突然离世,而他自己年事已高,不能给皇孙留下隐患。

    所以蓝玉谋反一事才会成为明初四大案中最为蹊跷的谋反案。

    至于宋高宗赵构处置岳飞,则更是荒谬,不过是个莫须有的罪名,但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,又有谁敢深究?

    自己太纠结于真实的证据,却忘记了在这种权谋斗争中。证据不过是一个安抚住天下苍生的借口,只要有,是否真实,其实并不重要。

    “文若,你真是一言惊醒梦中人,让他如醍醐灌顶,瞬间开朗。”

    “只是你刚才的计策可不像你这个王佐之才以往的风格,倒颇有几分文和的毒士味道了。”韩涛笑着向荀彧说道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一向谦和的荀彧刚才所献计谋的确是有了几分毒士贾诩的风格。

    荀彧听了韩涛的玩笑,也笑着回应道:“我和文和一起为主公效力多年,在金城郡的时候,少不了也会私下有些交流探讨。”

    “或许耳濡目染之间,我也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一些他的处事风格,才能替主公想到此计。”

    “但其实无论是我的风格,还是文和的风格,只要计策能够替主公分忧解难,就是最有效的。”

    韩涛点头赞许:“说得好,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。”

    “文若刚才的建议,我会认真考虑,你们可先回去继续按照我原先的布置,继续行事。”

    荀氏叔侄一起起身向韩涛施礼后告辞。

    韩涛其实已经想到了解决的办法,他快步向着后堂走去,他要去更换服装,马上开始行动……